“在國內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轉化率能達到10%就不錯了,科研人員申請了那么多的專利,驅動力是什么?是真的需要進行知識產權保護,還是因為評價體系需要通過專利來評職稱、進行項目結題呢?” 全國政協(xié)委員、中國科學院院士丁奎嶺針對專利質量普遍不高、科研成果轉化率低的現(xiàn)象,提出了質疑。
從國家修訂《科技成果轉化法》,到各地出臺與《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》相適應的條例,以及再到部門和單位出臺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實施細則,我國已經推出了各個層面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政策。但要將科技成果與產業(yè)充分對接,轉化為經濟新動能,依然有不少需要跨越的坎。
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“技術合同成交額增長30%以上”,在丁奎嶺看來,“這表示政策實施已經顯現(xiàn)出效果”,但在打通科技創(chuàng)新價值鏈“最后一公里”的探索中,依然存在成果熟化存在“斷檔”、內設部門能力與動力不足、考核制度不適合科技成果轉化規(guī)律、社會資源對接不暢等問題。
他表示,目前科研人員獲得現(xiàn)金獎勵是按照工資、薪金所得而不是偶然所得,實行累進繳納個人所得稅,最高可達45% ,稅負過高也影響科研人員的積極性。
丁奎嶺對加強科研成果轉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:“我們需要更加務實的科研評價體系,專利申請不是簡單的只看數(shù)字,更要注重專利的有效性、內涵和價值。當前專利含金量低,源頭是科技創(chuàng)新有效供給不足,這要從原始創(chuàng)新能力上找差距、補短板,加強基礎研究和核心技術攻關。同時要通過政策制定掃清障礙,進一步激發(fā)科研人員的積極性,同時在科技成果轉化和實施的具體操作過程中保護好科研人員。”
他同時建議,要在高校院所周邊建設科技成果中試熟化和承接基地,以高校院所為主體,采取市場化方式,引入企業(yè)和社會投資,共同開展科技成果中試熟化工作。(完)
中國-博士人才網發(fā)布
聲明提示:凡本網注明“來源:XXX”的文/圖等稿件,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(yè)探討之目的,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,文章內容僅供參考。